|
|
VW001.012.19900400.001
农业的深层次开发,即通过改造现有的中低产田,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的稳定高产;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开发荒地资源,以弥补非农业占地造成的损失;加强农业的水土保持工作,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我相信,搞好闽东的农业深层开发,将会产生多种积极效应:有利于改变农业生产的不平衡状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只要我们把农业的深层开发搞好了,我们就有资格说:闽东是农业生产的落后地区,却也是农业生产潜力极大的地区。
习近平:《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1990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VW001.012.19900400.002
人口多地少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闽东区情,决定了我们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形成一个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科技是生产力,重视科技至少能使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获得好处:
1.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开发、利用原来不能利用的资源。例如,我们有那么多的海涂,能不能依靠科技的进步把它变成我们重要的土地资源?!依靠科技的进步,还可以使现有的资源利用得以延伸。这包括使潜在资源优势变为现实资源优势,使资源产品变为资源商品,使资源的初加工变为精深加工,使资源的一次增值变为多次增值。比如,毛竹是我们的一大资源,我们不能单纯出售原竹,而要发展笋罐头、竹编工艺品和制品,实现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
2.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节约要素的投入。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品种改良、栽培管理和施肥技术上。首先,改良后的新品种,可以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或少量增加的情况下,使产量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其次,采用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解决原来生产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并节约工本。第三,先进的施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3.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扩展农副产品销售市场。生产多了,销不出去,就会影响农业再生产的积极性。比如,有的地方有丰富的生产鲜活产品的资源,但当地市场却十分有限,因此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如果我们采用保鲜包装,就可以把鲜活产品运出去,从而扩展它的市场。此外,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可以提高农副产品的品位,提高它在市场上的竞争的能力。这也是扩展销售市场的一个方面。
4.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农民的生产水平。1968年我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的时候,只不过是在全村搞了沼气化的科技活动,但却尝到了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家家户户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乡亲们那种喜悦的笑容至今宛然在目。实践证明,科技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科技搞上去了,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习近平:《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1990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VW001.012.19900400.003
加强领导,改善和强化农村经济组织,增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机能。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切实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检查、督促,要指定一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狠抓工作的规划和落实,并层层建立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
要以县为单位,制定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规划。立足自己的优势,将发展目标、对策与措施具体化,并使之积极可行。县、乡要把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尚未起步的行政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狠抓配套措施的落实,保证在三年内使这些行政村达到基础指标要求。同时,要注意加强产业规划、行业管理和调整产业结构,防止乱铺摊子、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
要理顺管理关系,强化组织机能。要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抓好乡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建立乡镇经济委员会,作为副乡级建制的一套经济工作班子,负责组织实施乡镇经济发展规划与管理,协调乡村企业,服务乡村两级经济。乡镇经济委员会人员的组成,可以乡镇企业站编制为基础,采取选调和招聘干部相结合的办法予以充实。其次,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把农村中有事业心、创业心,有文化、年纪轻的党员和社会能人充实到村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任职。也可以从地、县、乡三级党政干部中选派有志气、有能力、能吃苦的青年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以加强基层经济工作领导。第三,要解决好乡村干部的待遇问题。村级干部除正常津贴外,各县可根据财力,逐步实行养老金保险制度。第四,对乡镇招聘主管企业的领导,工作成绩突出的,每年要进行表彰、鼓励。以往规定的“村级经济超过基数纯收入的30%作为村级干部奖金;乡镇一级企业超基数收入部分的5%—10%作为集体福利和奖励”的政策要兑现。
习近平:《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1990年4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VW001.012.19900500.001
经济稳定发展是社会稳定、人心稳定、政治稳定的基础,我们要牢牢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对闽东经济发展,要持一种辩证的态度,要坚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既要看到这些年我们取得了成绩,又要看到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我们要面对闽东的实际,消除一切超现实的幻想,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应时刻牢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的道理,克服经济建设中的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做长期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1990年5月),选自《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VW001.012.19960500.001
为了实现福州今后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总量比较小的阶段,通常能够保持很快的发展速度。在福州经济总量近几年急剧扩大的情况下,继续实现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增长,如果按照目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需要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能源、原材料消耗。这样,无论是资金还是能源、原材料都会出现较大的供需矛盾。显然,在“九五”期间和今后15年,随着福州人口的增多,经济规模的扩大,资金和资源约束将日益加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要顺利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目标,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生产的高科学技术水平、产品的高附加值、科学精细的企业管理、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路子。
习近平:《扎扎实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选自《求是》,1996年第10期
VW001.012.20001107.00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我省经济整体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我省产业发展存在着支柱产业作用不明显、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和优化等一些突出问题,要通过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加快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建议》提出“十五”期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必须有利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利于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要正确理解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调整是调高、调优,包括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不是简单地归结为调整粮食种植面积,更不能因为结构调整影响粮食安全。我省是缺粮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继续重视粮食工作,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千方百计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农民收入是当前令人关注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加,但增幅减缓,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会影响农业和农村的稳定,而且会影响国民经济全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采取综合性措施,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扶贫开发、减轻农民负担等途径,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加速工业化进程。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是实现我省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当前,我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产业集中度不高,要求我们要着眼于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要按照“调高、调大、调外、调新、调优、调活、调快”的要求,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机械、石油化工三大发展趋势好、后劲足、带动面大的产业;改造提高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电力等占GDP比重较大,但技术水平不够高的产业;培育扶持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环保新技术、海洋技术等现在比较弱小,但代表着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到“十五”末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明显提高。
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省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传统服务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业规模小。“十五”期间,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作为新世纪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加以培育。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改造提高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拓展娱乐、社区服务、卫生保健等新的消费领域,加快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特别是要注意发展与市场开拓密切相关的各类服务业,不断提高为市场建设、开拓、发展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加快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
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是当今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能够使我们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在新世纪中努力追赶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省市。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发展信息化有一定的经济和人才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利条件,把加快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大力建设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目标,以开发利用全省信息技术和资源、实现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共享为内容的“数字福建”。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九五”以来,福建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目前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应有所适度超前,以便为经济的快速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十五”期间要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必须继续下大力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议》提出我省“十五”期间的重点是加快水利、交通运输、能源、防灾减灾及城市公共设施体系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工程质量,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益。
习近平:《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福建日报》2000年11月7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