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公交老照片,见证山东济南城市发展脉络
公交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出行方式之一。公交老照片中的故事,也留存在很多山东济南人的记忆里。1965年8月,新建成的济南市山水沟新路面。胡明 摄
管力峰是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K3路的一名驾驶员。K3路往来于石门与济南站之间,停靠20个站点,K3路还因为途经著名的泉城路商圈和趵突泉公园而成为外地来济游客的选择,从济南站上车,便可以用一种经济便捷的交通方式开始他们的泉城游。
1981年12月的济南街景。胡明 摄
1990年,21岁的管力峰刚刚成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的时候,K3路还是3路,从石门到经五纬十二,早晚高峰期的乘客主要是沿途工厂上下班的工人,比如济南轻工化学厂、济南卷烟厂、济南酒精厂等。或许没有人能比驾驶员更能真切感受公交线路的变化,这不仅是站点的增减更改,或者里程的长短变动,这背后是市民生活的需求在变化,是城市的脉络在延伸。
1983年的公交车。郝蔚 摄
公交车驾驶员庞素英所属的K4路原为济泺路线,辟于1949年4月,是贯穿济南市区南北的唯一路线。如今,庞素英所驾驶的K4路公交车依然贯穿济南南北,但是站点更多了,线路更长了,从二环北路公交车场一路行驶至分水岭南,这意味着南部山区的居民可乘坐这趟车直达市区。公交车不只在重要的交通干道上行驶,还开进了社区、开进了山村。
1980年,公交公司职工认真开展评选最佳活动。李连 摄
管力峰刚刚成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时,开的是一辆天津产的“大通道车”,这是当时济南公交的主力车型。几乎每一位开过这种车型的驾驶员大概都对它的“简陋”印象深刻,冬天冷,夏天热。庞素英也驾驶过这样的车型,至今记得寒冬大风穿透车缝刺到小腿上的那种冷。
在济南公交史馆,有专门的展区介绍了近几十年行驶在公交历史上的几种车型,包括1960年的沼气车、2002年的“10米牡丹”、2004年的“8米黄海”等。这些彼时让人感觉焕然一新的车型,即便是出现在照片里,也已经生出了浓浓的年代感。从汽油车到柴油车,到今天环保的新能源车,公交车辆也随着时代变化,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舒适。
1980年11月,解放桥路口。郝蔚 摄
在管力峰和庞素英的年代,成为一名售票员或者驾驶员,是很多年轻人的职业理想。他们所亲历的公交历史不过30年,但是变化已经天翻地覆。20世纪90年代中期,无人售票推广,这对当时还是售票员的庞素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不用再为乘客准备零钱了,这让她甚至有些隐隐失落。就像车型的演变一样,无人售票只是公交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再过几年,庞素英就要退休了,她说一想起这件事就觉得难过,不舍得离开。她不敢想,再过10年、20年,公交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公交会走在时代前沿,与济南城市的大步发展同行同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