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毒 发表于 2022-5-9 15:55:58

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学——北洋大学堂

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与各种洋务企业和设施的出现是密不可分的;当时这种教育都是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出现则相对较晚。此外,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后,也曾办过各种书房,这些书房以读神学书籍为主,与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教育相差很远。

1886年美国传教士丁家立由山西来到天津,在美国驻津领事馆工作。不久,他开办了一所中西书院,自任院长,招收学生十余名,多为官僚、买办的子弟,以教授英语和普通知识为主。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不带宗教色彩的学校。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反观中国,却因教育制度的陈腐,致使国家日益衰落,所以要像日本那样首先从教育上学习西方。

正是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津海关道盛宣怀于1895年呈请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上奏清廷,要求在博文书院原校舍的基础上建立北洋西学学堂。奉旨允准后,学堂于当年10月2日正式开学,后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北洋大学堂的教学体系起初是按照西方高等学校的标准建设的。具体地说,该校以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制为蓝本,设有法科、矿山科、土木科、机械科等。由于生源短缺,从1896年开始招收预科生。当时,本科叫“头等学堂”,学习各种“专门之学”,修业期限为四年;预科称“二等学堂”,学习英文和普通科学,修业期限亦为四年,目的是为升入“头等学堂”做准备。学堂的督办为盛宣怀,总教习是丁家立。

北洋大学堂的出现,标志着近代化的教育制度开始在中国确立;同时,北洋大学堂比戊戌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要早三年创办,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北洋大学堂在梁家园的校舍被德国兵占领,改为战地医院。1902年经清政府批准,迁校址于被联军破坏净尽的西沽武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洋大学堂调整为天津大学,迁址于七里台,与南开大学为邻。至今,天津大学仍以10月2日作为校庆日。1995年百年校庆时,在校园里安放了盛宣怀的半身塑像。

(本文摘编自罗澍伟编著的《引领近代文明:百年中国看天津》一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学——北洋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