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尖神猫 发表于 2022-5-4 10:49:35

井延坡工作室丨中国青年,生逢其时,为之奋斗吧!


中国青年,生逢其时,为之奋斗吧!
■井延坡
在延安,有这样一组雕塑,共20余尊,最前面的是一名年轻女子,她一手向前举起,一手握着书卷,眼神坚定望向延安。其余的人装束虽各异,但他们的脸上露出的喜悦和眼神里的坚定是一致的。这组雕塑,反映的正是抗战时期满怀报国热情、自发奔赴革命圣地的青年们到达延安时的情景。

图片
知识青年到延安的雕塑。资料图

在那个年代,去延安的道路并不是一片坦途,山高路远加之GMD当局扣押、侵华日寇封锁等艰难险阻,无不在随时以可能失去生命的代价“劝退”着这些青年。然而,“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1937年10月上海沦陷后,一批上海爱国青年为了抗日救亡,辗转13个月,艰难跋涉一万多里,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延安,也开启了万千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矢志报国的如虹征途。

据任弼时1943年12月在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有4万余人。进步青年孙铮家境显赫,家族中不少都是清末和民国政府的高官,被称为“宰相府走出的大小姐”。抗战爆发后,孙铮拒绝了家庭提供资金让她出国留学的机会,于1943年7月辗转到达延安,用自己清脆的歌喉为抗战做宣传。她坚定地说:“我要坚决走抗日的路。”

大量的进步青年于民族危亡之际来到延安,绝不是贪图个人安全和生存发展,而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边区政府是真正抗日的,代表着光明的抗战前景。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在延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有的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有的以笔为枪,创作出无数鼓舞人心的文学艺术作品,为全民族抗战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回首百年,风云变幻。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那些革命青年振臂呐喊,他们或换上粗布衣,在长辛店与工人同吃同住宣传马克思主义;或为守卫山河,于抗日烽火中喋血沙场;或身入龙潭虎穴,筹谋交锋,甘做“隐形的守护者”。历史清晰而深刻地昭示,任何时代的中国青年总是能站在思想的最前列、斗争的最前沿、革命的最前线,开辟出了一条通往胜利的大道。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今日青年的面貌,就是未来中国的样子。

我们应当承认的是,当代青年虽不用直面烽火硝烟的考验,但仍要面对这个时代交给他们的考卷。青年时期正处在人生大厦的奠基期,当他们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而缺少正确引导,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而无法合理排解时,则往往表现出迷茫、困惑与无所适从,很容易失却信心,提不起干劲。这也是一段时间来网络上流行“躺平”“emo”“佛系”情绪的根源所在。

图片
疫情防控中,青年志愿者在核酸采集现场。新华网发

可喜的是,当代的中国青年既没有成为“垮掉的一代”,也没有成为所谓的“低欲望”“躺平”的一代。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参军报国……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说,团中央对当代青年的精神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的调研显示,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

图片
鲍硕在调度台与同事沟通工作。中国军网记者孙悦 摄

可以说,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到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青年不但没有丢弃“永久奋斗”的传统,反而在时代担当中将其发扬光大。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第一位女性总调度鲍硕,在“嫦娥五号”任务中,经受住30多个小时、上千条调度指令的“磨炼”,成长为“90后标杆”;黄旭华院士的后辈青年黄弘,做出了暂缓读博报名参军的决定,他说要像老叔公黄旭华院士那样献身国防事业;冬奥赛场上,苏翊鸣顶住压力,连续两跳完成转体1800度的高难度动作,提前一轮锁定金牌……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有着一颗火热的为国奉献的心,必然能够以奋斗见证伟大。

今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能不能担事,直接反映出当代青年是否具有成为“先锋力量”的资格,而他们肩上的这副担子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要挑起这副担子,当代青年就要与时俱进,要多一些“自讨苦吃”,始终保持求知若渴的学习意识,始终保持旺盛的进取心,始终保持对事业的初心,把不懈奋斗作为一种风尚,用“绝知此事要躬行”“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决心服务群众,提升干事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时光悠悠,风华赓续。李大钊先生曾在《青春》一文中呼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在他的故乡河北唐山,有一条以先生名字命名的大钊路,路上坐落着李大钊纪念馆,途经青春广场,通往富强街。如今这位革命先驱已牺牲95年,但一个名字,一条街道,串联着数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的星火,路名就是无形的纪念碑,路在,碑就在。

历史激荡,先辈创建青春中华的理想穿越时空,被当代青年演绎传唱。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这份青春之伟力,正源源不断注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正青春,需奋斗。奋斗者,正青春!

(执笔:赵镭饷、白兰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井延坡工作室丨中国青年,生逢其时,为之奋斗吧!